真正的马拉松为什么是从30公里开始的?网友:涨知识了!
许多跑过全程马拉松的人都会说,当跑到30公里之后,会变得非常困难和痛苦甚至会选择放弃比赛。那么,从30公里开始,跑者会面临怎样的挑战呢?
许多初学者会认为全程马拉松和跑两个半程马拉松一样困难,但实际上并非如此。能够轻松跑完半程马拉松的人,并不一定能够顺利完成全马。
因为真正的挑战是从30公里开始的,这时你会感受到身体力量逐渐减少。每跑一段路,心率逐渐升高,呼吸也变得更加困难,腿脚也逐渐跑不动……
这些情况其实就是专家常说的“撞墙”。不管你是专业选手还是初学者,由于体能消耗,从30公里开始,都会面临撞墙的问题。
训练、补给、体能和配速分配策略都是导致撞墙的核心因素,只有抓住这几点,才能避免撞墙。
多维度的训练可以提高综合身体素质,以更好地应对撞墙。在耐力训练方面,需要每周进行一次25-35公里的长跑,至少在比赛前进行两次长跑。长跑不仅锻炼身体耐力,还可以磨练意志力。
核心力量训练主要提升肌肉的柔韧性和耐力,特别是要对腿部进行核心力量训练。这样才能在30公里开始的时候越跑越有力气,而不是越跑越累。建议每天进行一些髋、膝、踝三关节的力量训练。
强度训练可以每周进行一次,一般建议进行冲刺、爬坡或者间歇跑来提升训练效果。
从30公里开始,人体储存的糖原基本会耗尽。此时身体将开始依靠脂肪燃烧来提供能量,但脂肪供能速度较慢,无法满足跑者的能量需求,所以会感到痛苦。
那么,有人可能会说,为什么不在快到30公里时补充能量呢?事实并非如此,马拉松是一项平衡、经济的极限运动,它要求以最经济的方式消耗能量,以取得最佳成绩。因此,应该将补给的压力分散在全程比赛中,而不是全部留在后半段。
许多跑者遵循每跑5公里补充一根能量胶的原则,然而这只是一个大致的规律,并不适用于每个跑者。因为每个人吸收能量的速度不同,这决定了各人补给的时间和距离。
在体能较低的状态下进行补给,而在体能较高的时候则可以考虑增加配速,个性化的补给策略才是最佳的应对撞墙的方法。
对于初学者来说,在参加全程马拉松的早期阶段,建议保持控制速度,马拉松的成绩不一定取决于前半程跑得多快。
要坚持匀速巡航的原则,保持稳定的速度和舒适的节奏前进,为后半程的挑战留出足够的空间。
当然,作为初学者,我们还需要考虑赛道的难度、天气和个人状态,根据情况调整速度,如果状态好,则要稳定速度前进;如果状态不佳,则要安全完赛为主。
想要安全完赛甚至刷新个人最好成绩,除了满足以上条件,还需要有坚强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力。
初学者需要抵抗住最后十几公里带来的痛苦和压力,而专业选手则需要坚持原计划争取个人最好成绩的压力。
在放弃和坚持之间取舍,最终成功完赛并刷新了个人记录,这就是马拉松带来的意义和成就所在。
小伙伴们,读完文章,你们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吗?我们可以一起探讨一下!